我们也意外发现股票配资开户网,在微信、小红书、抖音等主流软件的搜索栏中输入“35岁”,其自动关联出的“词条”多少都与“失业”有关,其中包括且不限于:“35岁就业年龄限制”、“35岁失业在家怎么办”、“35岁中年危机”……
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中输入“35岁”
Via 微信公众号
当传统文化还在谈论的“三十而立”的说法尚未失效时,人们却开始担心“三十五不立”,它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各行各业30+从业者的上方,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让人无法忽视。尤其是在当下连曾经作为喜剧情节的“广进计划”都反复在现实中上演的情况时,群体的焦虑情绪有加剧倾向。
展开剩余92%《失去笑意地活着》©holasoyka
Via holasoyka
但是,今天我们并不只是为了提出问题,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关于“35岁、设计师、失业”这个议题的一种解法——它来自设计师阿剑。他今年刚好35岁,没失业,甚至已经有了一间自己的设计工作室,在一个三线城市做得风生水起。
Try to do something 原本是之前我们分享会的一个主题,但无论这个主题解释为“尝试去做什么”还是“尽力做某事”,我们发现放在阿剑身上格外契合。虽然不能否认,设计师身上基本都被磨练出了“做事”甚至是“埋头苦干”的职业习惯,但是他确确实实将“行动”编织进了12年的职业生涯中。
从这几个比较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就能看得出:“1000、2000、5500”,这几个数字的单位是“元”,即他入行最初几年的月薪变化;“凌晨2点与48小时”记录下他曾经的工作时间长度。虽然“艰辛”环境的正确性不应该被鼓吹,但是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,或许唯有这种大家都知道的“老实方法”——“坚持做”,对个人来说可以成为安全解法。
阿剑设计生涯的第一个公司活动
Via 阿剑
他还会这样描述那时的情境:“当时跟我同学一起共宿,城中村的上下铺,离公司30分钟路程,最无奈的是楼下全是卖海鲜的市场,无比的臭”、“方案做吐了(是真吐)”、“被客户‘虐待’”……他的话很“糙”,却也很真实、没有矫饰。在讲故事成为共识的当下,人们或许很难再被模板统一的“苦难”叙事打动,但真实情节依然是例外。真诚依旧是一张顶级通行证。
即使在设计行业开局并没有拿到好牌,他依然靠不断尝试坚持了下来,从最初拿着微薄薪水的设计“打工人”到如今拥有一家设计工作室(良陳品牌設計实驗室),再回过头聊一路上初就业的艰苦、择业的迷茫、创业的压力等挑战,他的感悟传递出每一步都踩在大地上的踏实感: “往前冲,把当下的事情尽可能做到极致,哪怕在很小的领域,把它看穿打透,总有人能看到”。
品牌设计©阿剑
Via 阿剑
因此,即便工作室在三线城市,面对刻板印象中并不“洋气”的农业品牌,他依然能靠设计让这些品牌形象焕然一新;哪怕只是设计师,他的自媒体账号也能每次精准地把握话题与流量,在“玩梗”与“深度”中切换自如,他的作品在社媒上得到了很好地传播。这种做事的踏实感也让他在荒芜中踏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,最终通向了目的地。
在整体采访中还是在他自己的社交媒体言论中,我们也能发现,比起指出社会、行业的结构性问题,他更习惯从个人角度如何去行动给出真诚、具体的建议,何尝不是他“不断行动”的处世方法的一种体现。
前段时间的互联网上,周轶君在圆桌派上说过的一句话流传得颇为广泛——“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”,在“35岁设计师失业”这个议题中同样适用。我们直视它、讨论它发现其实也并没有这么可怕, 因为我们发现当我们在讨论“35岁设计师失业”时,其实在讨论的是一种混合焦虑,其中不止包含生存焦虑还有信息焦虑。
《失去注意力》©holasoyka
Via holasoyka
在国内,年龄焦虑似乎是平等的,30岁几乎是每个人都会忌惮的一个节点。 但是,对于需要依靠技术、经验、审美积累实现工作目标的设计师一职来说——年龄,难道不能是一块勋章吗?30岁时的阿剑或许很难回答,因为他在30岁前夕也曾被“年龄焦虑”与“三十而立”困扰,他的解决方式是:先行动起来,尝试自立门户开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。现在35岁的他,已经可以给出了作为过来人的答案。
设计师阿剑
Via 阿剑
他在采访中提到:“年龄并不是一个设计师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,对于一个真正在的设计师而言,他/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都会跟随增长。”这是属于设计师伴随年龄增长获得的优势。当然,他也不否认年龄同样是一把双刃剑,随着数字越来越大,必然伴随着体力下降以及技能更新速度下降,年长的设计师或许没必要去和年轻设计师去卷这一赛道,而是应该扬长避短。
年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存焦虑,如何缓解这种焦虑,也并不是只靠一些漂亮话,因此他也给出了自己摸索出的、细致到一二三步的经验,比如根据自己的优势去规划职业道路,这些信息在后面的采访问答中都将具体呈现。
阿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《设计师职业规划》
Via 阿剑
不可置否的是,当不少企业已经将“35岁的年龄限制”摆上台面上,或许也一定程度上能倒推出35岁就业的困难。但事实上“设计师35岁失业”这个说法确实成立吗?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我们无法确定这种说法中是否掺杂了“贩卖焦虑”的行为,还有算法带来的“信息茧房”是否也在加剧这种信息焦虑。
因此比起直接引用互联网信息,我们直接询问了阿剑的看法。我们首先接收到了一个信息,即当下这种“失业”的说法事实上并不明确。比起“35岁设计师找不到工作的情况”“被裁员”,在他的生活范围中更多人可能是择业时间拉长、薪资/工作环境的不符合预期,或者是个人主动改变职业规划——这样听起来其实并没有这么可怕,我们也有类似感受。 当然,仅用几个人说法去论证观点其实不够准确,样本很小,因此欢迎大家根据实际情况,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身边的“35岁设计师就业情况如何”。
在阿剑与我们分享这漫长职业实践过程中,他提到这么一个时刻:“迷茫与徘当时很想放弃设计,由于太过热爱,每当在外面看到一些前辈厉害的商业作品,自己每次想放弃的念头又打消了”。聊到此处会觉得作家江鹅写的一段话十分贴切: “尽管永远都有新的狼狈,也经常以为就要气绝扑街,但是身体里总有个比我想活的东西撑着……只要活着,就有机会在生活折损的缝隙之间站直一下,抢到一点伸张自己的时刻,气血就又回来一些,又能盼望。”而对于阿剑来说,那个“身体里比我还想活着的东西”或许就是“热爱”。
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士多少也是源于骨子里的“热爱”,因此这一部分我们想呈现采访过程中从设计一线了解到的,当下就业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,以及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想要拥有更好的发展,具体应该怎么样去行动——希望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论,保护这份热爱。
Q1
如果真的有设计师面临“35岁失业”你认为其中主要因素是什么?
阿剑
行业竞争、技术更新、个人能力这三点都有。
相比于15年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相对而言,当下行业人员的过剩导致非常内卷。如果一个35岁的设计师到了当下,还是每天在卷设计技能,加上这位设计师在30岁左右的时候就没有做好自己的设计职业路径。相比于20多岁的设计师,35岁设计师的优势会显得非常单薄。
从社会情况这方面来说,企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,也导致他们对设计的需求会越来越高,设计师压力也会更大。 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,委托方这边他们对设计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。就像是蝴蝶效应,然后设计师是需要去承受这个因果的最终情况的那个角色。
Q2
在设计行业,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吗?
阿剑
我认为年龄并不是一个设计师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,对于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而言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/她 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都会跟随增长。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在30岁之前,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职业路径。30岁前夕,其实大多数人都已工作了5年,对自己能力优势有了一定的了解。 在了解自己擅长什么、明确了方向之后,去行业中寻找已经有大结果的人员,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,再结合他们的成长秘诀再做出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规划。按照这样执行下去,必然不会太差。
另外,如果设计师时刻保持学习,你的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观也会跟随你年龄的增长、生活与工作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提高。就好比日本有很多设计师或者我们国内老一辈的设计师,我们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容颜的痕迹,但是不会因为他们有了容颜的痕迹就失去了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所以其实二三十岁的设计师们,对于会不会失业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太焦虑,等到你到了这个年龄阶段,你自然会有你自己的一个方法去解决你工作方面的一些事情。
Q3
当面对和职业生涯所遇到的生存压力、焦虑、迷茫时,你会做什么事或者怎么开导自己去缓解这种压力和焦虑情绪?
阿剑
运动是缓解压力和焦虑最好的方式,每当我迷茫或者焦虑的时候,我都会去运动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进行运动。运动完之后,释放出来的多巴胺,压力、焦虑、迷茫可以缓解。时间久了,这些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良好的解决。
《专治设计师焦虑》©阿剑
Via 阿剑
Q4
对于35岁及以上的设计师来说,行业中还有哪些潜在的机遇和发展空间?
阿剑
对于35岁的设计师而言,如果到了这个阶段还想走设计这条道路,两条出路:
一条就是在大厂做品牌总监、这条路需要很多门槛,大部分人可能行不通;
一条路是自己出来创业,哪怕是做独立设计师也好,都能历练出一个全新的自己,人的潜能非常可怕,自己尝试过就明白了。
另外根据我的经验, 在细分领域去寻找设计蓝海也是潜在的发展机遇。比如根据我们工作室过往的经验,接到了很多委托项目基本上都是以这个农产品为主。我们猜想,是因为当下国家在大力在发展乡村振兴,因此农业品牌在设计方面的需求量也在提高。当然我们会接到这么多农业品牌的委托,也不排除地域因素、工作室对外作品宣传,或是工作室在这个细分领域已经积累了口碑的原因。
Q5
对于有创业或副业想法的设计师,你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?
阿剑
首先需要有颗强大的内心,因为接下来会有很多你预想不到的问题发生,而这些问题还需要你独立解决。比如作为工作室的主理人,你要考虑的可能不仅仅是设计上面的问题了,需要有全局观。
其次我觉得很重要的是,就是把热爱的事情当作事业来做。无论这个事业的大小,这种成功率会高一些。所以如果想好了,就尽快开始吧,因为我认为做一件事情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,即使这件事情失败了,最起码尝试过,绝对不会后悔。
Q6
你希望媒体行业更多报道哪个方面的内容呢?
阿剑
作为设计师当然希望能多报道跟设计相关的内容。多年前我其实一直在想,设计也是一个非常之大的群体,跟表演有非常多相似之处,每年都会出非常之多跟演员以及歌手之类的综艺节目,文学、脱口秀相关的节目也在不断出现,但是唯独没有任何跟设计师相关的节目存在,对于设计师而言,挺可惜的。如果有这一类节目,对设计行业的报道以及曝光一定会大大提升的。
Designer’s Mate
全新栏目上线——Designer’s Mate 是BranD最新推出的聚焦于设计行业有关的人物对话专栏,Mate可以理解为“朋友、同事、伙伴、助手”等含义,因此“通话对象”可能是设计师,也可能是来自设计行业上下游的从业者。我们希望通过个体的故事,以小见大,以触类旁通的眼光打开上帝视角,全面洞察设计行业的真实状态。
发布于:广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一家天下股票配资_线上股票配资平台_炒股线上配资公司观点